华人财经网(http://www.chinesefina.com)

热门搜索: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科技 > > 正文

段小缨:中国基建企业应走新路 强强联合构建项目生态圈

近二十年,中国企业始终在沿线国家海外能源和基建市场不断耕耘。近日,GE全球高级副总裁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,探求国家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给沿线市场...

近二十年,中国企业始终在沿线国家海外能源和基建市场不断耕耘。近日,GE全球高级副总裁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,探求国家对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视给沿线市场和基建企业带来的新趋势和新机遇。

段小缨指出,基建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应注重“穿新鞋、走新路”——各类企业应合力构建项目生态圈,联合开发、融资和运营项目,共同获益,并携手抵抗风险。

财新记者:从“走出去”到“一带一路”,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市场已耕耘多年。近期“一带一路”获得政府高度重视,你认为这对企业而言将会带来哪些变化?

第一,“一带一路”上升为国家,跟过去企业自己以项目为中心“走出去”相比,政策环境有所变化。国际基建业务经常要面临地缘政治风险。今年5月的“一带一路”峰会,有29个沿线国家元首来到北京,相当于国家牵头,在跨国政策协调问题上为企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,对企业走出去有很好的助推作用;

第二,在发展中国家,基建项目要从海外市场融资。资本市场不缺钱,关键在于如何把资本和项目匹配起来,把市场需求转化为能落实的项目。我认为,无论是政府牵头成立亚投行,还是私募基金、各大商行,资本市场经过政府引导,可以全力介入基建融资市场。

财新记者:在“一带一路”EPC项目中,除了GE、西门子等外资装备制造商,还有上海电气、东方电气、哈尔滨电气等国企制造商参与。外企与国企之间有何种竞合关系?

段小缨: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基建工程项目,无论难度还是复杂程度,都与日俱增,地缘政治、政策风险等带来多重挑战,以前工程承包商“单打独斗”做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少,几乎所有项目都需要跨地区、跨公司、跨行业,多方合作才能完成。我认为更应该建立生态圈的概念。

在这个生态圈中,应该不分企业的国别和性质,而更多考虑如何分工。中国政府倡导的也是这种精神,容纳不同国家和企业主体参与“一带一路”。

比如,GE去年和哈电国际合作赢得迪拜哈翔清洁煤独立发电项目,这也是中东首个清洁煤项目。项目总承包商是央企哈电国际,项目的核心设备由GE北重工厂和武汉锅炉厂制造,融资来自中国多家金融机构,项目实施是在迪拜,项目的业主则是阿联酋政府。现在,这样由多方参与的基建项目是常态而不是特例,整合生态圈各方资源对项目执行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至关重要。

财新记者:“一带一路”提出后,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基建市场,出现了哪些新趋势?

段小缨: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基建市场的商业模式是:中国工程类企业参与竞标当地基建项目,中标后成为项目总承包商。GE等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其供应商,互相之间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。近期,企业之间开始尝试在项目前期联合开发市场、联合融资,甚至未来联合运营、共享风险和利润。

最近,GE和中国电建首次共同到非洲举办大型联合路演,中国电建国内和非洲区域领导、GE中国和非洲负责人、中国驻非外交官员、中非金融机构、非洲各国政府决策部门官员、各国家项目开发商及业主等,基建产业链上的各方共同参与,完全颠覆了以往EPC企业的“总承包”对“供应商”接标应标的操作模式。

在这种合作方式中,设备供应商和其他参与者,不是在项目执行阶段才参与,而是直接参与到市场前期规划开发当中。

财新记者:为何要各方联合开发市场?

段小缨:目前,世界上有10亿多人没电可用,非洲很多国家甚至无法保障居民日常供电。但实际上据我们观察,非洲存在很多“僵尸项目”,也就是被搁置的电厂项目。如果没有电网和天然气输送管道,只去建一个发电厂是没用的。

盘活这些项目需要做好前期规划,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。只想得瓜,不去种瓜,只会陷入后期项目价格战。

在访谈中,段小缨十分中肯地分析了个中利弊,指出任何投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,企业应该利用政策优势,联合作战,并提前做好规划,规避风险。海纳百川,方能开创新的未来。

行业相关

广告也精彩